如何打開孩子閱讀的胃口

2011021410:00

想要讓孩子開始閱讀,家長只要相信3個 觀念,帶頭做2件事情,
今年寒假32天,讓孩子脫口說出「閱讀,真有趣!」


「玩電腦、看電視很主動,但說到閱讀就是─不喜歡!」

「高年級生卻只看圖多、字少的繪本。」

「看完書後,抓不到重點,讀書心得都硬擠。」

「平常要下班,親子共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」

  這些都是讓現代父母談起孩子的閱讀會忍不住搖頭、不自覺嘆氣的現象。「閱讀」的重要性已不辨自明,但問題是孩子感受不到閱讀的「趣味性」而「進不去閱讀的世界」,所以會「有看沒有懂」。本篇與大家分享如何讓孩子不只把書打開,也把閱讀的胃口打開。今年寒假史無前例地長達32天,善用這段閱讀黃金時期,讓孩子大口痛快或細細咀嚼閱讀的滋味吧!

觀念1:閱讀不是學科。

  「去學科化」、「去功利化」是一個關鍵態度。推動閱讀多年的中央大學教授柯華葳強調,家長千萬不可以學科角度看待孩子的閱讀,看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是生活中的一部分,不要讓孩子有「量」的壓力,不然可能會出現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」,也就是「你要我看很多書,我就真的看很多書,但都是隨便翻閱,有看就好了」。

觀念2:繪本與文字書同樣重要。

  一張圖片能表達的內容是甚過千言萬語。柯華葳認為看繪本是沒有年齡的上限,不然「幾米的繪本都是誰在看?」,對於與文字書銜接,柯華葳建議從國小二年級時,家長可以逐漸增加孩子閱讀字多一點的書。兒童繪本專家郝廣才認為,繪本以大量圖畫表達細膩的情感,呈現豐富的場景,這些都是訓練孩子圖像思考的能力。

觀念3:成功閱讀經驗的魔力。

  板橋國小老師江福祐以自己過來的人經驗,認為孩子不喜歡看書,因為他們並未從中獲得快樂,所以要給孩子成功的閱讀經驗,這種自覺式的感受經驗,會成為最好的動力。孩子挑書、買書是另一個「眉角」。有些家長帶孩子去書店,會先讓孩子挑書,挑完後再一本本「否決」孩子的選擇,可能因為價錢或內容關係,這會給孩子感覺「反正我喜歡的都不能看」,漸漸地,孩子對閱讀的熱情也會減低。江福祐建議家長如果擔心內容不當問題,不如先幫孩子決定10本書,再讓孩子從中挑選幾本書,雖然這樣看起來沒什麼不一樣,但在孩子的閱讀自主權及經驗感受卻是截然不同。

行動1:自己帶頭拿起書看。

  「耳濡目染」說明環境對孩子的影響。柯華葳、江福祐、郝廣才都不約而同地指出,「家長有看書的習慣,小孩自然也會有閱讀的習慣」。當家長苦惱孩子為什麼不看書時,可能要先自我檢視,是否孩子看到爸媽在家就只是看電視?希望孩子閱讀,家長自己要先拿起書開始看。

行動2:周末花10分鐘跟孩子聊書。

  親子共讀的方式很多,平常忙於工作的家長壓力不要太大,柯華葳建議其中其實只要周末關掉電視10分鐘,一種聊天方式就是跟孩子聊書,這也是一種共讀,且能提升孩子理解力。對於理解力,柯華葳說,家長要有同理心,「如果自己看完一篇文章,是否能馬上說得出重點是什麼?」,閱讀需要時間消化,而聊書可以幫助孩子有機地重新組織書本內容。